在由@臨汝書院、政邦智庫聯合策劃的2021首屆臨汝書院高峰論壇期間,政邦智庫對話了文史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十年砍柴,現分享如下。
十年砍柴在2021首屆臨汝書院高峰論壇圓桌論壇上發言
政邦智庫:宋元時代的江西,“學霸”基本上是科舉的得意者,同時也是大政治家,如王安石等人。在您看來,“學霸”既做官也做學問,他們是如何“兼修”的?
十年砍柴:中國古代所謂的“讀書”,即相當于現在的學歷教育(而非學木匠、學種田、學泥瓦匠的技能教育),是一種專門的人文教育,所學習的內容是經史子集,所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做官即管理社會的“士”。
《論語》中有一段經典的話講到了孔門教育,也是后世儒家教育的培養目標:“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在批判儒家的某個歷史時期,有人據此說孔子瞧不起體力勞動者,這樣的結論太武斷了。
樊遲非常聰明,巧言善辯,喜歡和老師抬杠,屬于一個班中調皮搗蛋的那一類,孔子經常批評他。他問孔子關于種田、種菜的技藝,多半是故意為難孔子,他豈不知道孔子不具備這方面技藝?孔子當面誠實地承認說自己不如老農與老圃。樊遲退出后才對身邊的其他弟子批評樊遲問的問題是舍本求末。
“小人”在那時候也不是貶義詞,而是與“君子”相對,指的是指平民百姓。
孔子的意思是你向我學習的是“禮”,把這個學好了,就能治理社會,哪用得著學習種田?這就好比一個法學院的博士生向導師詢問農學知識,導師只能告訴他你去農學院吧。
那么在這種人才培養體制下,中國傳統的教育體系出來的“學霸”,必定是兼修做學問和治理之術。在中國古代的經史子集中,這二種學問混同于一體,這一點到了宋代及宋以后,尤其明顯。如歐陽修、王安石、文天祥這三位偉大的江右先賢都是如此“兼修”。
當然,所學到的“做官”即治理學問在現實中運用得如何,那也是因時而異,因人而異。
重建后的臨汝書院 臨汝書院供圖
政邦智庫:書院千年,文脈豐沛。當下,不少地方都在重建書院,那么如何讓書院“活起來”?
十年砍柴:今天各地興辦的一些教育、文化機構,名之為“書院”者不少,或從事國學培訓,或作為地方民宿展覽,或成為文旅之景點。這當然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們對文化和精神產品的一種需求的反映,有市場才能有供給。
但今天的的書院和古代的書院所存在的社會環境已大不一樣,不可能亦步亦趨拷貝古代的書院模式。
自1905年廢除科舉后,書院教育所賴以生存的土壤不存在了,書院教育制度很快走向了衰亡,而被來自西方的近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代替,許多書院的校舍便用來辦新學,如在長沙的城南學院辦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在岳麓書院的舊址上辦了湖南大學。
要重建一所書院,顯然不可能回到古代,古代的書院從事的相當于今天的國民教育。今天各階段的國民教育或曰學歷教育由國家教育部門掌管及其管理的學校來實施。
民間興辦的書院能做什么呢?又如何做呢?要弄清楚這兩個問題,書院才能有明確的目標,故而才能有較清晰的運行方案,也才可能讓書院“活”了起來。思路清晰了,形式當然可以多種多樣,利用現代一切的傳播方式。
政邦智庫: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書院和年輕人之間的弱連接,如何轉換為強連接?
十年砍柴:我曾經給一位書院經營者開玩笑說,如果年輕人想來書院,就如城鄉的中老年人想去麻將館、老太太們去跳廣場舞、小朋友喜歡網絡游戲那樣,那么書院一定會火起來來。
當然,書院設立的目的和棋牌、游戲這樣的娛樂產品不一樣,它有更高尚的追求。但是,不能被這種高大上的目的束縛住,形式的活潑多樣和目標遠大不矛盾。
我們稍微觀察一下,凡是年輕人樂意自愿和一種文化娛樂產品產生強連接,這種產品首先能夠滿足其精神上的愉悅,使其沉浸于期間,感覺到快樂。如果一接觸就覺得嚴肅而無趣,就不可能有強連接。
書院在古代重要的作用是教化學子,今天的書院更是要向年輕人傳播正確、健康、符合時代大潮的價值觀。但若重教化而輕樂享,必然行之不遠。
其實古代中國的教育包括書院的教育,必然方式多樣,寓教于樂。我們看《論語》和《史記·孔子世家》等典籍記載的孔子,教導學生真是不拘形式,彼此有爭辯,有討論。
宋代的書院也是這樣的,朱熹、張栻會講于岳麓書院,周邊的士子輻輳而來觀看,這精彩程度一定不亞于電視轉播的大學生辯論賽、詩詞大賽、我是歌手那樣的節目。
我覺得日本的動漫產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弘揚包括書院的經營應該有所啟示。日本動漫里所傳播的價值觀符合日本文化傳統,尊重人類的基本情感,也和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一致,青少年在快樂的閱讀和觀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
今天我們有更多的傳播形式可以利用,線下的可以到現場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增強年輕人的參與感和互動感,讓他們覺得新潮、有趣、酷;線上則可以利用各種視頻直播、連線,增加參與者的廣度。
應該說,比起古代書院,在傳播方式和活動形式上,今天有太多的優勢。
十年砍柴在2021首屆臨汝書院高峰論壇圓桌論壇上發言
政邦智庫:有人說,江西是中國當下最沒有存在感的省份,這個觀點您怎么看?
十年砍柴:我覺得這個說法有些偏頗,但是也必須承認,相對于燦爛輝煌的古代,特別是宋代至清代,今天的江西確實有些落寞。
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常說“風水輪流轉”,古代江西的好風水怎么就轉變了呢?一地之勃興,一地之衰落,其實是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教等諸方面條件的綜合作用使然。
以江西為例。從唐末開始特別是經過五代十國的動亂,宋王朝建立后,江西成為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最重要的區域。江右之地,正處在中國南方的腹心地帶,安徽有些靠北了,浙江福建和蘇南太靠東了,湖南湖北略微偏西,兩廣遠在嶺南。
在衣冠南渡時,江西成為中原移民以及中原文化到南方的最重要的落腳點,也是最重要的分發地。從這里向周邊的浙江福建廣東湖南等地分發、輻射,最為便捷。
而在農耕時代,江西可耕地多,河湖密布,且河流平緩利于航運,當時兩湖的貿易,幾乎都由江右商幫把持。這種利農亦利商的地理條件使江右從宋代到清末,都是富足之地,當時湖南湖北稍微大一點的城鎮,就有江西商人的會館萬壽宮。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后,江西是主戰場,雙方在這塊土地上拉鋸了十幾年,造成十室九空,對經濟、文化的破壞非常大。太平天國被湘淮軍鎮壓后,清廷開始洋務運動,古老的帝國向外開放,中國的經濟文化之形勢發生巨變,原有的格局被打破。
江西在這種巨變中成為失落者。內河水運衰落,代之的是鐵路運輸,江西有利的交通條件變為不利,京廣線棄江西而過湖南,中國腹地最重要的一條南北干線從西邊繞過,貫穿東部沿海諸省的北京至杭州的干線從東邊繞過,江西長期成為鐵路運輸的“腹地死角”。
江西不沿海,水運又衰落了,鐵路運輸不發達,商貿的優勢很快就喪失了,所以,在太平天國滅亡后,江西不能像同樣飽受戰爭摧殘的蘇南、浙江那樣很快就恢復了元氣。
洋務運動催生的兩大工商業都市:上海和武漢,在長江流域諸省中,對江西的輻射是最弱的。
經濟的衰落必然影響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不過,隨著近年來江西的交通條件的大力改善,和對沿海產業的承接,江西正在改變過去一百多年的不利條件,她的土地優勢、人口優勢在凸顯,其區位的重要性在增強。
我想,江右之地的好風水又轉過來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盛況重現有期。
政邦智庫:對撫州的文旅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您有何期待和建言?
十年砍柴:江西省撫州市,其轄區大致包括明清時代的撫州府和建昌府,這里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民風淳樸,崇文尊教,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臨川才子”在歷史上曾是一張耀眼的地域名片,金溪曾是中國南方印刷出版中心,這里印刷的典籍惠及天下士子,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湯顯祖為撫州帶來過無比的歷史榮耀。撫州的文旅資源的優勢,在全國地級市里,是很突出的。
撫州可以說是江西文旅資源的一個代表、一個濃縮,她既有旖旎秀美的自然風光,又有燦爛輝煌的人文景觀。
現在撫州的交通條件非常好,去南昌昌北機場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中國東西最長的高鐵線——滬昆高鐵經過撫州并設有撫州東站。只是她的宣傳推廣還不夠,很多人對撫州很不了解。
衷心希望能夠以臨汝書院的修建與重張為契機,以王安石誕辰一千年為新的起點,通過各種方式推廣撫州,讓全國、全球更多的人知道撫州,再進一步改善撫州文旅的硬件和軟件,那么,我相信“臨川之筆”仍然熠熠生輝,撫州將會迎來更多的外來游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