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3 比上一代賣的更便宜了。
文 | 張家豪
編輯 | 龔方毅
蘋果的自研芯片正在技術參數之外的領域打擊同行。
在 15 日舉行的秋季發布會上,蘋果更新了包括手機、平板、手表在內的一系列硬件產品。備受關注的 iPhone 13 延續了此前緊湊的發售周期,全系都在發布會后兩天預購、一周后發 / 提貨,絲毫未見供應鏈緊張的影響。
不僅如此,蘋果在 iPhone 13/mini 入門級存儲容量翻倍的情況下,將內地售價調降 300 元,相同存儲容量的話降幅更大;而 iPhone 13 Pro/Pro Max 則是同等存儲規模的情況下,降價 300 元至 500 元不等。以下是四條產品線的基礎款售價:
這與發布會前的業內預期形成巨大反差。由于物料、加工甚至物流成本的上漲,市場曾預期蘋果會對 iPhone 13 漲價。
如以準確預測蘋果硬件趨勢聞名的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認為 ,iPhone 13 平均售價 (ASP) 可能會因平均容量更大而提升;熟悉臺灣地區供應鏈的情況的當地媒體 DigiTimes 此前也報道,蘋果計劃提高 iPhone 13 系列售價,以抵消主要芯片供應商臺積電漲價所帶來的芯片成本上升。
但結果是 iPhone 13 擁有更大的電池、更大的容量、更亮的屏幕、更好的傳感器,以及性能繼續提升的 A15 處理器,依然做到了加量不加價(甚至降價)。除了人民幣升值對售價的潛在影響,蘋果自研芯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考慮到物料和運輸成本的提升是一個確定的趨勢,外界此前對于新 iPhone 漲價的預測,主要集中在芯片上游的提價。比如臺積電,在上個月宣布了歷史最大幅度漲價,成熟制程和先進制程代工價格均被上調 10%~20%。
蘋果是臺積電最大的客戶,A15 芯片基于臺積電最新的 5nm 制程。蘋果在此次漲價潮中受到優待,臺積電對其僅漲價 3%,遠低于其他客戶;亦有一說今年的 A15 完全不漲價,2022 年及以后的產品才會受到漲價影響。
臺積電漲價的深層邏輯是打擊過量囤貨,擠壓掉產能的水分,而對于蘋果這樣真正具備充足需求的大客戶,反而不會過分漲價。
蘋果每一代 A 系列芯片對應產品的出貨量,都能保持在 1 億部以上,規模效應為自研產品帶來了成本優勢,日本拆解團隊 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在拆解報告中判斷 A14 仿生芯片的成本是 40 美元。
加上外掛的高通調制解調器,A14 的成本價在 130 美元左右,而據海外分析機構 TechInsights 分析,驍龍 888 的成本價為 170 美元。
相較于直接從上游采購芯片解決方案的廠商,蘋果不僅成本優勢明顯,技術優勢也令其更游刃有余地制定產品周期并根據市場環境定價 —— 到底是漲價維持利潤率,還是犧牲一定的利潤率、換回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總額。
而蘋果高毛利的服務業務也能部分抵消其激進定價策略對利潤率的影響。在蘋果 2021 財年第三季度的財報中,服務業務占蘋果總收入的 21% ,已經超過了 iPad 和 Mac 的總和。70% 的毛利率大約兩倍于 iPhone。一系列的亮眼表現也推動公司整體毛利率沖到九年來最高的 43.3%。
新 iPhone 發布后,外界對其銷量報以很高的預期,甚至高于去年產品有大幅改進的 iPhone 12。摩根大通分析師認為,蘋果最新的財務指引過于保守,5G 需求釋放、更充足的出貨時間等因素會讓 2021 年 iPhone 銷售額再次創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