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電影版《大決戰》再次在中文互聯網上爆火,“夾生飯”等經典臺詞也被網友們戲化成梗當作笑談。其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總座在徐州發表的“八十萬對六十萬,優勢在我”的那番“高見”了。
而也正是以徐州為中心,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擊敗國民黨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之后便是百萬雄師過大江、占領總統府,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其實,淮海戰役只是發生在徐州這個聽起來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歷史上無數場戰爭中的一掠光影。
淮海戰役
“徐州地方歷代大規模征戰五十余次,是非曲直,難以論說,但史家無不注意到,正是在這個古戰場上決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興亡,此興比落,所以古代就有問鼎中原之說。”
問鼎中原
據不完全統計,四千多年間徐州共發生了1000多次戰爭,其中較大規模戰爭400次,產生重大影響戰爭近200次,平均每5—10年便有一戰,形成了獨特的戰爭城市文化。自古至今,亂世大戰必有徐州的身影——晉楚爭霸、楚漢之爭、曹操伐徐、劉裕北伐、臺兒莊大捷、孟良崮戰役、淮海決戰…徐州,儼然成為各種政治軍事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角逐場。
三角之心
在講述徐州為何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前,先說說中國古代歷史的三大主角:關隴集團、幽燕軍閥及其北方游牧民族、江南勢力。
關隴集團,初步形成于北魏時期。后北魏孝武帝密令關隴六鎮整合軍事力量對抗高歡,關隴集團逐漸壯大,至西魏形成八柱國十二大將軍,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皆出于此。而且無論關隴集團興盛衰敗,自洛陽出函谷關以西的關洛地區都極為重要,以其為踏板繼續向西向南行進,“既得隴,復望蜀”,占據糧倉險關伺機而動。
成為成語卻很少人知其背后的含義
幽燕之地在古代作為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緩沖地帶,一直北方邊疆政治中心。站穩燕趙,既可向外進取遼西走廊及廣闊的朔北之地,又可向南掃蕩一馬平川的中原平原。
江南自古富庶豐饒,手握經濟命脈,背靠長江天險極易形成割據,南部荊楚兩廣之地唾手可得。
長江天險
這三個地區/勢力形成了大致為等邊的三角形(兩者之間各約為1250公里),而徐州恰好處于這個等邊三角形的中心(徐州至北京約700公里,至潼關約700公里,至杭州約600公里)。在這三個政治中心密集地區的中心,徐州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全國政治統治的南北樞紐。自秦漢以來,便有向西連接洛陽長安、北通幽燕、南達廣陵會稽的交通要線。
因此,得徐州者,向關洛進發即可給傳統政治中心極限施壓(如劉裕滅后秦);向北進發即可開華北平原門戶,達燕趙北京直通關外(如第二次北伐戰爭);向南可橫渡長江,直追南方政權至東南丘陵山區一隅,削弱腹地(如淮海戰役)。
然而,此尚不能支撐徐州為“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周邊的河洛之地、魯南之地亦大致位于中心處。更加起決定性因素的,是徐州古代(至近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交通位置。
山水之間
一般印象中,關隘等險地才稱得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此來看,徐州是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地”,本身位于華北平原東南部,南接江淮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等平坦之地,北邊的山東丘陵也僅是稍有起伏,可稱得上無險可守。
實際上,有些平原也具備相當優秀的防御能力與防御必要。
河流是古代交通最重要的渠道。良好的河流地形,要符合在進攻時便于調兵運糧與防守時可憑險而守兩個標準。明代《徐城不宜遷六議》曾記載:“徐城三面阻山,一面臨河,南引邳宿,北控兗濟,西扼汴泗。一瀉千里之勢,以保障江淮險要之設舊矣。金陵恃徐為南北咽喉。且黃河自西而東,閘河(即運河)自北而南,皆合于徐城之東北而下。城阻河勢,河阻城勢,居然一重鎮也。”徐州境內及周邊多條河流交錯穿插而過,汴沂泗沭貫穿全境,自西北向東南分別通過汴水、邗溝聯結河濟江淮。正所謂“守江必守淮”,作為連接黃、淮、江的“五省通衢”之地,兵家自然要爭。
這也是為何抗戰時期選擇于此和日軍展開生死會戰的原因
在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大改道之前,隨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朝廷財政依仗南方,南北水運更是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生命線。元代更是鑿通了濟州河、會通河,使徐州擁有了“重譯入貢,必由彭城”的美譽。據《徐州府志·河防下》記載,乾隆年間經由徐州北上的糧船共12143艘,運輸量達400萬石以上。
運輸糧食
除此之外,徐州雖處平原,但稱之為一個小盆地更不為過。主城區在云龍山(海拔142米)、大洞山(海拔361米)、呂梁山、九里山等群峰環抱中,相較華北平原及更南的江淮平原,地勢已較為險要。
隨著考古的發現,現代徐州城下西周、東漢、西晉、宋、明清等朝數座城址多層相疊,由于黃河數次奪淮泥沙淤積,古時的徐州城比如今要低至少十米左右,且時間越為古早城池地面越低,堆疊多達十一層之多,因此,周遭的小山就更顯陡峭。成為天然的防守要塞與進攻據點。
下邳古城考古挖掘地下城墻
這樣以來,在華北平原與江淮平原等南方平原的接口上,就出現了一個地勢略低的小盆地,而且這個小盆地周遭又遍布水系,航運十分便利。因此在徐州地界,“楚山為城,楚水為池”,在此站穩腳跟的政治勢力可依泗水北上東擴,順汴水南下西進,元代后更可借京杭大運河貫通幽燕政治中心與江南富庶之地。山水之間,城內儼然易守難攻之城池要塞,城外則即決戰生死之廣闊戰場。
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決定其成為理想的農業區。先民們對此地頗為青睞,《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九州又分三六九等,徐州僅次于雍州名列第二。襟山帶水、土壤肥沃,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降水氣溫較為適宜,徐州自然而然成為重要的產量基地。
哪怕今天也是
除了農業,徐州冶礦業在古代也極為發達。早在漢代,徐州利國地區便挖掘出了鐵礦,歷經漢武鹽鐵官營、唐朝設秋邱冶,至北宋徐州已成為最大的冶鐵工場之一。宋代中期又勘測出煤礦。而據《宋史·食貨志》載:“宋代元豐三年(1080年)在徐州設立寶豐監,歲鑄錢曾達到40萬緡”,可見銅礦亦較為豐富。冶礦業的發達,時至今日都對徐州有著深遠的影響。
徐工礦業也是赫赫有名
農業發達帶來糧食,冶礦發達帶來兵器。優良的自然區位條件決定了徐州自古便是可供軍隊自給自足形成割據之地。然而徐州并非無災無難的“天府之國”,歷史上黃河在此地“善決,善溢,善淤”,每逢其奪泗入淮、奪淮入海,徐州皆慘遭洪水浩劫。雖然縱使黃河再過兇猛,汴水泗水的河道也因山地限制而未有太大改變,徐州古代漕運樞紐的地位便也不曾改變,可到了清末至近代,汴泗已經干涸,運河改道,為何徐州仍如此重要,以至于中日要于此對壘,國共要于此決戰呢?
交會之地
除了漕運,徐州陸路交通也極其發達。據史念海先生考證:有八條重要陸路以徐州為中心輻射開去:
1.西經唯陽至洛陽達長安諸地之道(往關隴)
2.西北經山陽以至定陶之路(往商洛魯西南)
3.北經蕃、薛至魯國達濟南諸地之路(往齊魯通北京)
4.東北經東海,以至瑯琊(往臨沂至黃海)
5.南經淮陰循邢溝至廣陵渡江達于會稽之路(往淮鹽至蘇州)
6.經臨淮、陰陵、東城南行,自丹陽渡江,以至江東諸郡(往江南)
7.西行可至陳國、淮陽(往豫東南至荊楚)
8.西南行渡淮,以至九江、壽春(往華南至廣東)
秦漢以來,徐州陸路交通狀況已在古代館驛時期基本成型,形成了向東往上海、南京,向西往洛陽、西安,向南往安徽、江西通嶺南,向北往齊魯通北京的交通網。
清末,館驛制度名存實亡,至民國三年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近代鐵路粉墨登場。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1915年和1925年西、東隴海鐵路先后建成通車,徐州完完整整的繼承下來古老時代的交通樞紐地位。鐵路建于古驛道上,高鐵又建于鐵路旁。因此,我們仍可以看出,徐州還是那個”交會之地”。
津浦線(與今京滬線大致重合)作為打通我國南北的重要鐵路,一直承擔著連接我國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艱巨任務。1938年侵華日軍為打通津浦鐵路,連接華北華中戰場并向南擴張,策劃了以徐州為中心的徐州會戰。這場會戰的發起,雖有日本華北方面軍一意孤行,但占據徐州后,日軍擁有了更多進攻的選擇。
才有了慘烈的臺兒莊戰役
而到了1948年末,我軍為實現“殲敵于長江以北”,突破敵人妄圖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組成的“一點兩線”的防御陣線,與國民黨軍決戰徐州。對于國民黨來說,徐州的失去,使南方政治中心南京與經濟中心上海徹底暴露在解放軍的視野之內,且津浦隴海交匯點已被徹底切斷,覆滅逃亡只是時間問題。
淮海戰役三野戰士強渡復原圖
徐州頻頻成為戰場的原因“是非曲直,難以論說”,古往戰事,也都付于了笑談之中。這座兵家必爭之地在和平年代早已硝煙全無,剩下的只有那份因屢受戰爭洗禮而形成的豪邁灑脫的性格。不管流言蜚語、不爭名譽風頭,貧賤富貴也好,粗獷與否也罷,幾根中華,幾箱啤酒,爭論自有定奪,不必喧鬧,風輕云淡。
如今徐州的生活,只是辣湯煎包打包帶走,或兩來風或凌云樓;蛙魚豆腐腦還是米線,不怕辣的愛喝板面;中午在鳳岐來份把子肉,夜來在路邊攤羊肉配酒;累時在云龍湖畔賞楊柳,閑時在慶云橋邊觀釣,帶外地的親朋好友逛逛漢墓,請客吃著自己也不常吃的狗肉......愜意至極,不過如此。
京滬高速與隴海線交錯處,正如徐州這個城市的影子
夜晚的徐州站,無數輛火車披著夜色再次鳴笛上路了...帶著過去,開向未來。
Dispect∣地緣谷成員 國際政治在讀學生
參考資料:城市演進的區位因素探析-以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為例.沈正平;徐州歷史地理特點與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孟召宜;徐州戰爭文化的歷史價值及其影響.岳剛禮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