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7日電題:人都去哪兒了?——企業、員工、可能、官員共話制造業用工問題
感謝姜琳、周圓
近年來,不少制造業企業表示招工難,一些崗位開出高薪也一人難求。人都去哪兒了?這一問題如何破解?感謝邀請制造業企業負責人、員工、勞動經濟學領域可能以及人社部官員共話制造業用工問題。
(小標題)企業:招工難,人去哪兒了?
李薇,北京雅利多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自述:我們雖然是小公司,但算是技術含量比較高得制造業企業,工人需要有一定可以技術和經驗,工資相應也會高一些。
近幾年來,我們感覺招工越來越難。以往通過工人相互介紹,用工高峰時得需求都能輕易滿足。但現在需要主動去招聘網站、勞務公司尋找工人,雖然線上線下招聘渠道很多,但崗位匹配度卻不高,像大海撈針,很難“撈”到合適人選。去年,我們計劃招聘一位電氣工程師,直到現在也沒招到。
(小標題)員工:去與留,制造業吸引力在哪?
程李,北京雅利多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質檢員
自述:我得可以是電氣工程,現在負責產品質檢和采購物資得質量把關。同學們畢業去制造業得很少,不少去了物業公司,收入不高,但工作更加輕松自由。而我選擇制造業企業,是因為看到產品制造出來有一種自豪感,也能不斷打磨自己得技術。雖然辛苦,但技能和工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這個行業需要積累和沉淀,未來我打算往工程師方向發展。
(小標題)勞務公司:多措并舉滿足制造業用工需求
喬奇,山東德衡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自述:我們公司從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超過15年,幫助1萬多人找到工作。2015年以來,明顯感覺招工越來越困難,尤其是制造業。我們利用招聘網站、人才市場以及熟人介紹等各類渠道招工,并提高待遇,制定激勵措施,多措并舉去滿足制造業企業得用工需求。
制造業用工不穩定原因集中在兩方面:首先,現有勞動合同對勞動者個人離職幾乎沒有約束,導致勞動者可以隨意終止合同變換工作。其次,部分勞務公司存在不繳納社保得行為,在用工高峰期抬高中介費,這些都加大了制造業企業長期穩定用工得困難。
一些工人頻繁“打短工”,表面上收入高了,但其實缺乏社保保障,技能得不到提升,也不利于制造業發展。建議China相關部門加大對不合規勞務公司得監管,同時出臺法律法規約束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得責任和義務,以穩定勞動者就業和企業運營。
(小標題)可能:積極探索新型用工方式
楊偉國,華夏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
觀點:制造業“招工難”原因是多方面得,兩點特別值得:一是華夏總體得勞動力供給呈下降趨勢,從2012年開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持續下降,年均減少300萬人以上,并且減少幅度在加大。二是勞動者受教育得程度越來越高,他們對于工作得要求相應提高,而制造業普遍勞動強度較大、約束較多,吸引力不高。此外,一些制造業工人流向了網約車、外賣、快遞等新業態,造成了部分企業得用工短缺。
問題如何破解?首先,相關企業要意識到“招工難”可能會是常態,提升技術水平,降低勞動力供給對行業得約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其次,可以探索靈活用工或共享工人等新型用工方式,在激活勞動力存量資源得同時,多渠道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特別在靈活用工中,探索建立更簡便得社保繳納方式。
(小標題)官員:“招工”更要“穩工”
郭成,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就業信息處處長
觀點:制造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得重要支撐,也是穩定和擴大就業得重要渠道,應該從多個方面著力穩定制造業就業。
一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創造更多高質量得就業機會,增強對青年人得吸引力。二是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重點是在提升質量和效率上下功夫,解決信息不對稱、能力不匹配得問題,促進供需雙方高效對接。三是引導企業在招工得同時,更加注重穩定員工隊伍,為員工發展提供更多得職業空間。此外,也要引導勞動者樹立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可以能力和職業素養,與企業共同成長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