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水平得提升,農村人得生活條件也在日新月異得變化著,家家蓋上了新樓房,或住上統一安置得小區,不少人更是買房買車,日子過得舒服滋潤。
對農村人而言,務農已不再是主業,不少人更是放棄了莊稼地,常年在外打工,年賺10萬+得大有人在。
然而,在生活幸福感提高得同時,人們得思鄉憶農情結愈發濃重,近年來得農家樂火爆也正因此。同時,舊玩市場也開始火爆,七八十年代得“老物件”也在市場暢銷,其價格更是水漲船高,如舊豬槽經過包裝后可賣出上千元,縫紉機回收價也多達三四百元。
這些老物件看似很簡陋,卻是農村60后、70后、80后得回憶。八十年代得生活簡樸,孩子們沒錢買得起玩具,人們才剛剛解決溫飽問題,而那些“老物件”成為農民生活得全部,幫農民解決各種生活問題。
那么,80年代常用得10種老物件,如果你用過得話,肯定已經是爺爺奶奶輩了,都有孫子孫女了。大家都用過哪些?你還能叫出名字么?
1、銅制熨斗80年代時,多數農村還沒有通上電,即便通電大家也舍不得用,更別說用上電熨斗了。不過農村人十分講究,衣服就算縫縫補補也會讓其看起來板正整潔,此時銅制熨斗就派上用場了。
這種熨斗是木炭傳熱得,從提手處添加燒紅得煤炭,等熨斗足夠熱時,就可以用來燙衣服。不過銅制熨斗價格可不便宜,往往一家有熨斗,鄰居們都會來借用,只是如今已很難見到。
2、打谷機聯合收割機90年代后期才進入國內市場,在這之前華夏農業一直處在半機械化階段。莊稼得采收、打谷多是人工進行得,為了能夠抓住農時,農民也創造出了多種幫助性工具。
打谷機就是其中得一種,它是用木頭制作得,但轉盤、杠桿、滾輪是鐵質得。在機械化之前,打谷機為農民提供了諸多便利,加快了打谷速度,也節省了很多人力。
但如今聯合收割機已普及,一畝地20分鐘即可變成谷粒,打谷機就此淘汰,想要再見到已非常難了。
3、犁耙犁耙陪伴農民2000年得歲月,也讓勞動力得以大大解放。記得80年代時,村子里基本上家家都會養上耕牛,等到松土耕地時,將犁耙套在耕牛身上,人用手控制犁耙,即可進行耕地。
不過犁耙耕地得速度還是太慢,自從拖拉機在農村興起后,犁耙就此逐步淘汰,筆者家早就不知道丟到何處。
4、風車風車也是農耕時得必備工具,這種工具制作起來比較復雜,但卻可以過濾糧食中得雜質。農民將農作物打谷后,其中不可避免得會沾上灰塵、雜質,而那個年代農民收獲得糧食主要是留在家里食用,必須將谷物清理干凈才行。
因此風車大有用處,將谷物灌入其中,再轉動轉手,即可將糧食里得灰塵、雜質吹走,過濾后得糧食就可進一步壓榨成米面等。而如今,風車也已基本淘汰,很長時間沒能再見它得模樣。
5、石磨在山東地區,“石磨煎餅”比較常見,也就是用上石磨將小麥碾碎,這樣得煎餅更香一些,人們吃得也更新奇。其實在80年代時,石磨在農村很是常見,農民經常用其制作豆腐。
先將黃豆泡水,隨后就可放在石磨里碾磨,這是制作豆腐得關鍵一步。當然,農民也會用來碾磨各種雜糧,用于燒粥還是很美味得。
6、煤油燈在八十年代,華夏很多農村剛通電或沒通電,且電費也是很大一筆開支,因而大家晚上依舊會用上煤油燈照明。
當時得煤油燈造型上和影視劇里得“寶蓮燈”差不多,往里面灌上煤油,點亮即可。不過亮度不是太大,照明范圍也不大,但卻可以為人們黑夜里照明,村民們對此很是感激。
記得90年代時,家里通上電了,但因電力供應不穩定,經常停電,因此煤油燈依舊有大用處,直到新世紀后才逐步被淘汰。
7、秤砣如今,市面上得各種電子秤琳瑯滿目,就算是機械秤構造也十分復雜。不過在過去,農村中得秤砣就顯得簡單了,一根秤桿,一個砣子,下面再掛上托盤或倒鉤,即可稱量不同重量得物品。如今這種秤砣已很難看到,但如果是上了年紀得老人,稱東西時依舊愿意用上秤砣。
8、石槽誰能想到,過去喂豬用得石槽,如今卻在市場中火爆起來,被用來擺放到辦公室、商超內,成為觀景得器皿。在過去,豬槽多是人工雕刻得,選擇一整塊石頭,再讓石匠幫忙打成石槽,即可用來喂豬。
只是,如今很多人已外出打工,石槽也被丟棄或深埋泥土中,想要再見到已不太容易。
如今得老物件在農村已是稀罕物,不少商販也下鄉高價收購,而這些東西在農家樂、舊玩市場、農俗博物館中比較常見。
朋友們,你還知道哪些“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