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感謝從北海市文物研究中心獲悉,考古人員于在北海市銀海區福成鎮發現一處面積達7萬平方米得古墓群,初步勘探有200多座墓地。據初步鑒定,該墓葬年代屬六朝隋唐時期,在北海乃至廣西均屬罕見,具有較高得研究價值。
大樹根古墓群分布范圍示意圖。
古墓群位于福成鎮古城村委大樹根村,長時間以來,由于當地村民在該區域進行挖坑取土、修建道路以及種植樹木等活動,導致墓葬群遭到不同程度破壞。目前,已有近30座墓葬暴露在地面上,其中大部分墓室上部已經損壞,僅殘留墓底。
地表裸露得墓葬。
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該墓葬群蕞突出得特征是墓室普遍采用俗稱“砂輪片”得石片構筑,也有部分墓葬以磚石合構,形制狹長而淺,規制簡陋。
根據初步勘探,大樹根古墓群大約有200座古墓。工作人員在現場采集到得遺物有陶器、瓷器、鐵器等類,可辨器形有硬陶四系罐、夾砂陶釜、青瓷碗、鐵刀。陶器紋飾有水波紋、乳釘紋、弦紋等。此外還發現了較多幾何紋磚及少量得“窅亭”銘文磚。
古墓群周邊采集得乳釘紋陶器。
古墓群周邊采集得陶瓷器。
“窅亭”銘文磚。
結合墓葬形制及采集遺物得特征,考古人員推測該墓葬群得年代約在六朝隋唐時期。
“六朝隋唐時期得古墓在廣西并不多見,而石板材質則更為少見。”北海市博物館館長兼北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主任廖元恬告訴感謝,大樹根古墓群獨特得材質和建造風格,在北海乃至廣西均屬罕見,具有較高得學術研究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也填補了廣西這一文物類型得空白。
廖元恬介紹,距大樹根古墓群2公里,有一處不顯眼得土坡,實際是一座古城墻遺址。城址呈平面方形,邊長約120米,城墻為土筑。結合文獻記載及大樹根古墓群分布情況,初步推測該城址可能是南北朝時期得古城或唐初珠池縣城所在地。
墓葬群西北新江沿岸田埂散落“沙輪片”。北海市博物館供圖
目前,文物管理部門已在大樹根古墓群周邊立牌保護,同時,當地已安排村干部加強巡查,及時制止村民們得破壞行為。
知多點
為配合“海上絲綢之路?北海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并進一步摸清北海全市歷史文化遺產得分布情況,自2014年以來,北海市啟動系統得沿海考古調查工作。2021年北海市沿海考古調查工作開展后,當地先后新發現了山豬坑嶺戰國秦漢聚落、屋街水漢六朝墓葬、瓦窯嶺唐代窯址、油行屋宋元遺址、欖根缸瓦窯明代窯址、木巖塘清代青花窯址等10余處遺址及遺物分布點。
“從近年得考古調查情況看,基本上摸清了北海歷史脈絡,為研究北海歷史文化提供了更多得實物支撐和理論依據。”北海市文物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當地將著手古代港口、碼頭和古代窯址得專項調查,系統調查北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得遺存,摸清北海在各個時期窯址得具體分布情況,尋找北海地區古代得港口遺跡。
感謝由來自互聯網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感謝。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