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體重還是這么輕?”
“25斤!,不少了,才一歲半!”
“可是他已經保持很長時間都沒有長了!”
“沒事,小家伙只要吃飯正常,睡覺正常,不用擔心,在長個子,活動量又大,不錯嘍!”
“那他就是吃飯不好,自從一歲三個月以后就不行了,啥也不吃了,挑的不得了”
“挑食,應該你們之前輔食沒過渡好,太精細了吧”
以上是我和醫生關于體檢飲食狀況的簡單對話,很明顯對話中的小家伙就是“可樂”,說起可樂的飲食應該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從可樂半歲到一周三四個月的時候,可樂真真的是吃嘛嘛香,為了培養可樂的自主進食我也迎來了可樂爸等一些“老思想”的些許質疑的聲音。
“這孩子吃成這樣,好臟哦”
“你也給他擦擦嘴巴”
“這樣吃能吃飽嗎?”
當然,我也懷疑過所謂的“科學育兒的自主進食的方式”,我也在想他能不能吃飽?會不會餓著?這樣不和他說話讓他自己吃真的好嗎?
后來,當看到可樂可以自己拿勺子吃飯并且吃的還不錯的時候,我開始相信了自己也相信了自己踐行了“科學培養自主進食”的方式。
那幾個月的可樂簡直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就連可樂爸原來不太相信的也一改原來的態度,把可樂帶回家,吃飯時,他也會幫著我向周圍的親朋好友解釋這樣行為的好處。
然而,當可樂的自我意識覺醒遇上了自主進食,現實給了我兩記巨響的耳光,“啪啪”,昔日的飯神一改容顏變成很地道的“飯渣”。
讓我憂心忡忡的行為接踵而至
可樂從原來的9個飯團變成了2個飯團
可樂從自己坐餐椅變成了外婆喂飯
可樂開始挑食一切硬的沒味道都不吃全部挑出來放一邊甚至丟掉,只吃軟的有味道的!
這樣的現象至今為止一直持續了有快半年之久,我一直在想我到底做錯了什么?讓可樂一步步淪為“飯渣?”
第一,輔食添加是否滯后?
我想可能需要追溯到加入輔食的那段時間?
那時候可樂的食譜基本上是米粉里添加肉泥、雞肉泥、菠菜泥、到后來能吃的時候就是稀飯、雞蛋、山藥、南瓜等等比較軟點的,當時我和他爸都比較擔心可樂會被硬物卡到,所以在飲食上一直以細軟為主,一直到一周歲才開始逐步添加比較硬點的像蘋果,有次被卡到,也很害怕又推遲添加!
是不是食物性狀改變太慢,讓可樂適應地太晚,導致他對于目前食物的接受度比較低?
雖然可樂處在飯神的那段時間也只是一個“假象”因為他只是對細軟的東西感興趣,剛好那段時間做的都是蒸熟煮熟的碎菜,最硬的也只是胡蘿卜條條,所以所謂的“飯神”也只是徒有虛名罷了!
第二 吃飯習慣的改變是否與進食環境有關?
周歲后,我媽過來和我一起帶了可樂一段時間,那段時間可樂很快樂,也很放縱,從前吃飯從未有過的“喂飯、吃一口玩一口,吃飯說話”的現象都是從這開始,有時候我在想“吃飯需要這么正經嗎?我們大人有時候吃飯也會聊天,又何必強迫一個孩子做到打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呢。”關于這個可樂爸和我媽都分別和我鬧過,我一直也在質疑“是啊,我們自己吃飯有時候都說說笑笑,為什么都孩子這就一本正經,這不是假正經嗎?”
古人說“食不言寢不語”到底是在說什么?
飯桌上的規矩是從哪一代開始就已經被遺忘了?
面對這樣的質疑,我特意聽了一本書,具體書名我忘了,主要解釋“食不言”的原因有二:
第一 進食需要有規矩,吃飯時不說話是對于飯桌上其他人的尊重,以防口沫橫飛我想也是這個原因。
第二: 我們人類的食道和氣管是鄰居,用了一個另一個就要關閉,如果吃東西時講話,一不留神食物會誤入氣管,輕則造成咳嗽嚴重點就不說了。
我想,除了禮儀方面,就這第二點都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應該更加有說服力。
抱著溝通交流的態度我試著先說服自己,然后也和我媽還有可樂爸一一交涉。
我媽也開始拒絕了給可樂的喂飯,可樂有段時間很不情愿地而且一直試探性地湊向外婆身邊,外婆心軟躲不過外孫的糖衣炮彈,而我也黔驢技窮,畢竟我才當一年的媽,我選擇先放過自己也先放過可樂!
這段時間,我也靜下心來想了想,既然已成定局那就重頭再來吧。我想我需要做出以下改變:
第一 調整可樂飲食節律
清晨的牛奶量減少一半,增加中午一餐奶,總體奶量不變。
第二 調整飲食結構
主食比例減少,慢慢加入肉,蝦子,等一些蔬菜。
第三 改變食物性狀
由原來的碎末狀轉變成塊狀、長條狀,片狀。
第四 分批給食物
在可樂最餓的時候先給最難以咀嚼的,比如說肉和青菜葉等等。
第五 維護好吃飯環境
先自己做到不講話,不過也不會,外婆回家了,哈哈,可樂想找人講話可能性很小。
目前想到就這么多,希望能夠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