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嬰兒呱呱墜地之時,全家人都懷著異常激動的心情,迎接小生命的到來,這是上天的饋贈。夫妻雙方,不再是稚嫩的兩人,新生命的到來,宣示了為人父母的新身份。
夫妻二人乍為人父母,不懂得如何照顧寶寶,使勁渾身解數學習。父母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愛和母愛二者缺一不可。
近些年來,重男輕女思想根除,甚至女寶寶更受到父母的疼愛,父親面對女兒奴的身份心甘情愿,也出現一種現象,似乎女兒更和爸爸親近。
人們都說女兒是貼心小棉襖,父母雙方都關愛孩子,但是卻發現女兒似乎更親近爸爸,這讓媽媽哭笑不得,好像女兒只愿意做爸爸的小棉襖。
生活中女兒黏爸爸的案例比比皆是,小玉的女兒也不例外,每次爸爸要出差,女兒總是依依不舍,見不到爸爸的日子里悶悶不樂。
每當爸爸出現,就會第一時間沖過去整日粘著爸爸,怕爸爸再次離開,嘴里奶聲奶氣地說著:這是我的爸爸,似乎在和媽媽宣示主權。
這一舉動讓小玉哭笑不得,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難道這輩子她是和自己搶老公的嗎?
女兒更愿意做爸爸的“小棉襖”?媽媽輸在了哪里?
女兒親近爸爸并不是個例,這并不是說明女兒天生對于爸爸的情感,而是爸爸的教育方式更易被女兒接受。
爸爸為女兒花錢更“爽快”,女兒從物質上得到極大滿足
孩子從小到大總是有各種的小需求,每個孩子都有情有獨鐘的物品,例如有的孩子喜歡吃棒棒糖、有的孩子喜歡奧特曼,而這些玩具物品都需要花錢才能購買。
媽媽掌握家中的財政大權,家中的柴米油鹽,都要精打細算。當女兒向媽媽提出花錢時,媽媽出于實用的考慮,大部分選擇拒絕,而爸爸對于女兒毫無抵抗力,果斷買下孩子心儀的物品。
爸爸帶女兒時玩得更盡興,女兒有良好的運動體驗
夫妻兩人各頂家中的半邊天,爸爸在外面爭取家中的花銷,媽媽照顧家中的日常瑣事與孩子的衣食住行,白天要忙一整天,并不輕松。
待到爸爸下班時,果斷將孩子交給爸爸看管,媽媽則能休息一會,爸爸好玩的性格,能和孩子打成一片。
特別爸爸能給女兒更安全的保護,帶孩子玩一些媽媽不敢玩、不要允許的游戲,女孩好奇心得到滿足的同時,有著良好的游戲體驗。
爸爸與女兒的溝通方式有優勢,女兒更喜歡聽
女兒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不正確的行為習慣,媽媽總會高要求、高標準培養女兒,總會直接指出各種細節上的錯誤,告訴孩子該如何做,不要忘記什么,長時間的嘮叨,讓女兒產生反感。
但是爸爸秉承著富養女兒的心態,不會勉強女兒,讓女兒慢慢來,會讓女兒心寬不少。
爸爸的行事風格更為理性,不會多費唇舌,直接理智和孩子講明事情的利害關系,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并不是一味勉強,讓女兒把握事情的主動權。
這和爸爸的性格有關,更多的是男性思維本就這樣。并不是說媽媽的做法完全錯誤,只是女兒更容易接受爸爸的教育方式。
不過,家長也要清楚,女兒喜歡爸爸、爸爸寵愛女兒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講求原則,以免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與性格品質。
首先,女大避父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女兒和父親性別不同,應該堅守著一定的界限。
嬰兒時期抱一抱、洗澡換紙尿褲都無所謂,但隨著女兒年齡的加大,身體結構逐漸出現變化,最晚4歲以后最好懂得學會保持父女距離。
其次,大事應堅守原則,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偏差,就像樹枝需要修理,一味溺愛放縱,只會產生不良效果。
若女兒仗著父親的溺愛為所欲為,對于其未來的性格方式也會形成影響。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的愛從來沒有消失,只是女兒身處幼年暫時理解偏差,隨著年齡的增加女兒早晚會理解媽媽的苦心孤詣。
媽媽不應寒心,也沒有輸,孩子只是不懂得母愛的表達方式。女孩更愿意做爸爸的“小棉襖”,是因為爸爸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