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上海頒布了號稱“最嚴垃圾分類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拉開垃圾分類試點的序幕,至今已兩年有余。
不過今兒個不說上海,而是要來聊聊我所見到的垃圾分類情況,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步一觀。
小區管理人員的垃圾分類宣傳
進入2021年以來,我們這里的小區也開始宣傳垃圾分類了。
如何宣傳的呢?主要有:一是在小區內的一些草坪空地安裝宣傳欄;二是在小區向居民發傳單;三是讓專人上門指導垃圾分類;四是最近一家發一只廚余垃圾桶。
效果如何呢?宣傳欄基本沒什么人會仔細去看。分發傳單的,隨便發完,拍個照也就完成任務了。這些傳單到了居民手里,上樓之后不久就進了廚余垃圾桶,不能不說是一個笑話。
上門指導就更別提,人手不足不說,就說安排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本身也不積極。你問他,他能給你說一堆他之所以不上樓進行垃圾分類指導的理由。至于分發的廚余垃圾桶,根本沒幾個人用,用了也不只裝廚余垃圾。
小區發的廚余垃圾桶
建設投放垃圾分類設施
在建設垃圾分類設施這一塊,應該說政府是有投入的,不僅在公共區域安置了分類垃圾桶,在很多小區內部更是建了一些垃圾分類生態流轉屋。
這些設施看著是挺好看,但卻并沒有什么用。分類垃圾桶擺在路邊,卻沒多少人真的會認真按照類別扔垃圾,更多是一種心理安慰,最后也成了普通垃圾桶,無非多了幾個孔。
路邊的分類垃圾桶
有些小區的垃圾流轉屋倒是建得很漂亮,效果也比路邊的分類垃圾桶好一點點,但也面臨其他問題。
比如選址問題。原本小區并沒規劃要建這個,結果業主們誰也不愿意這流轉屋建在自家周圍,擔心每天“芬芳”撲鼻。
因此部分流轉屋的建設只能擱置,這一擱置,在樓下普通垃圾桶被撤掉之后,很多業主要跑很遠去扔垃圾,又不滿意了,大家都覺得好難。這不行,那也不行,就這樣僵持著。
再如,垃圾流轉屋內的垃圾桶配置不足也是問題。目前一個流轉屋就只配了一副,一個窗口一只。但業主扔垃圾可沒規定時間,因此當晚上垃圾桶裝滿被拉走之后,流轉屋里就空了,于是深夜的垃圾就直接扔得滿屋子都是,清潔員苦不堪言。
小區內的垃圾分類生態流轉屋
垃圾分類還需思想觀念轉變
其實按說現在的垃圾分類設施已經建得不錯了,不過實施起來卻還十分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我感覺是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并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一個大垃圾桶能解決的問題,為什么還要那么多個垃圾桶,麻煩不說,還占地方。在我們這里,越是年長,這種想法越是根深蒂固。
而管理部門也沒有真的非常認真在狠抓落實,因此很多措施實施下來,往往流于形式。
這就造成了,從大人到小孩,很多都沒有真正認真去了解垃圾究竟是怎么分類,什么是有害垃圾,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其他垃圾,甚至廚余垃圾也不甚了了。就這,還談什么垃圾分類。
所以我感覺,這垃圾分類之路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網上有很多人都說日本的垃圾分類做得很好,我沒有去做過認真的調查,也沒去過日本,不過從日本的一些影視劇中倒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蠟筆小新》是一部在中國很風靡的動漫,其中就有幾集涉及到扔垃圾和垃圾分類的故事。
比如下圖,劇中提到了在小新他們生活的地方,有固定的扔垃圾的時間。
又比如下圖,家長在教小新垃圾如何分類,說明他們從小有在進行垃圾分類的教育。據說日本有完善的垃圾管理法律法規,而且垃圾分類在學校里也是一門課程,不知具體情況如何。有了解真實情況的,不妨在評論區留言指教。
垃圾分類的一些想法
不管怎么樣,垃圾分類終究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為此我們應該從現在就行動起來,做點什么。
完善生活垃圾管理的立法是必須要進行的。這個立法,不僅是針對普通民眾,也是針對相關管理部門的。法律法規健全了,民眾有了約束機制,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須要去做,久而久之就成習慣;法律法規健全了,相關部門在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人員配備和管理措施上面也會更有章法,不至于搞搞形式就草草了事。
但這,只是治標。要治本,我以為必須要從小開始進行垃圾分類的教育,使垃圾分類的觀念從小就樹立起來。為此,真的可以考慮在學校開設垃圾分類的相關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清楚了解為何要進行垃圾分類,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從而使垃圾分類在未來的生活中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