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感謝 杜虹曉 淄博報道
在淄博市高青縣,有一處“蓑衣水鄉”之稱得村莊——蓑衣樊村。古樸雅致得民宿、整齊得白墻灰瓦,再加上水波靜美,魚兒在湖中盡歡,鳥兒在蘆葦蕩里嬉戲,一幅詩情畫意得美景躍然于眼底。
10月20日,“母親河畔得華夏”采訪團走進蓑衣樊村,蕩舟湖上賞蒲葦、觀花海,暢游黃河人家,領略黃河傳統文化得無窮魅力。
黃河岸邊有水鄉
蓑衣樊村北依母親河黃河,南靠大蘆湖濕地,周圍三面環水,濕地面積萬余畝,湖塘星羅棋布,原生態得蒲葦滿地、荷葉連天,可謂詩意盎然。濕地風貌和慢生活特色,使蓑衣樊村成為淄博乃至山東鄉村旅游中獨具一格得江北水鄉。
誰曾想,眼下這個聲名遠播得旅游村,在十年前,還是個省級貧困村。
歷史上得蓑衣樊村曾多次遭受黃河水得侵襲,產生了大片鹽堿地。為澄清黃河水,蓑衣樊村三分之二得土地成了沉沙池,耕地驟減。再加上黃河水得浸漬,糧食收成寥寥,村民只能靠種稻打魚為生,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增收途徑有限。蓑衣樊村黨支部書記司國營告訴感謝,2011年前后,村民人均年收入不過2000元左右,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司國營感嘆,好在蓑衣樊村地處黃河得沿岸,距離黃河不到一公里,水資源比較豐富,該村得農作物種植以水稻為主,從2014年村里開始發展鄉村旅游。
憑借得天獨厚得生態優勢,村里先后投入4000多萬元,完善基礎設施,美化村居環境。此外,修魚池、挖藕塘、種稻米,開發了濕地泛舟、稻田釣蟹、果蔬采摘等鄉村旅游體驗項目,從生態資源到體驗場景得轉換,蓑衣樊村里得人終于吃上了“生態飯”。
“穿蓑衣,戴斗笠,卷起褲管,風雨交加,泥水中刨食……”灘區人不堪回首得窮苦記憶,變成了鄉村旅游文化得重要場景。每逢插秧時節,城里人成群結隊來到稻田里,在蒙蒙細雨中穿起蓑衣、戴上斗笠,體驗農事。
吸引城里人得不僅僅是生態,“農村大席”主題得食堂、家庭式個性化服務得養生小木屋,還有蓑衣客棧里鄉土氣息十足得“農村大炕”,共同構建了一個滿足游客好奇心、體驗感、參與度得“鄉村樣板”。
濕地風貌和慢生活特色,使蓑衣樊村成為鄉村旅游得翹楚。
慢人一步是風景
在距蓑衣樊村一步之遙得地方,天鵝湖溫泉國際慢城被國際慢城聯盟接收為正式成員,黃河流域第壹個國際慢城花落高青。曾幾何時,這里還是黃河漫流得泄洪區,一片荒蕪之地,引黃沉沙池搖身一變,成為國際慢城,重塑了這座黃河古城得新形象。
毗鄰黃河流域得天鵝湖溫泉國際慢城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堅持“反噪音,反污染,支持本地農產品及天鵝湖溫泉國際慢城手工業”得慢城模式,巧妙將慢城思想和黃河文化相結合,依托區域生態優勢、區位優勢、溫泉優勢,整合黃河、濕地、溫泉、民俗等自然和人文資源,打造一處集生態宜居、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研學科普、康體養生等于一體得綜合文化旅游產業園區。
這里已成為城市旅人得休閑驛站。一壺清茶、一夜好夢,親近鄉土、回歸自然,溫泉小鎮、慢客中心驛站、慢行系統、漫修堂、生態廊道、親水棧道、觀鳥平臺等休閑配套設施應有盡有,實現了高青得休閑“慢”生活。
明清風格得漫修堂書院里,內設五個黃河文化展館,多角度、全方位展示黃河得“水、源、人、情、頌”,展示了改造黃河、治理黃河,利用黃河、造福人民得“漫漫”歷史。
文化是底氣,生態是底色。天鵝湖溫泉國際慢城生態優良、空氣純凈,擁有樹木80余種2萬余株,綠化率達80%以上。100多種鳥類被吸引而來駐足繁衍,這里成為了震旦鴉雀、天鵝等珍稀鳥類得重要棲息地,實現了高青得綠洲“漫”生活。
做“活”黃河水文章
高青有“江北水城”之美譽。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高青得發展提供了養分,諸多“第壹”成為發展高青旅游業得重要籌碼和強吸引力,文旅業反哺當地成為城市賦能得重要杠桿。
除了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之外,高青人將“變則通,通則久”得道理不僅用在黃河生態安瀾上,“融則通,通則榮”“一融俱榮”成為高質量發展得新思路。
“我們所改善得不只是生態環境,還有居民得幸福指數。”高青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胥志強介紹說,高青縣多年來堅持把黃河旅游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周邊村子環境得以改造,慢城園區內村容村貌整潔,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設施齊全,文化娛樂、學校、醫院等設施配套完備。以鄉村建設反哺文化旅游,該地旅游業等產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自2018年開始,高青縣連續3年舉辦“山東(高青)黃河文化旅游節”。2020年,高青縣還承辦“第四屆華夏黃河旅游大會”,來自青海、寧夏、內蒙古等沿黃九省區100多個區(縣、旗)參加活動。系列舉措持續提升了當地節慶及景區品牌得影響力,實現高青旅游由山東“區域品牌”上升“流域品牌”。
高青得黃河故事流動不息,從春和日麗到秋色溫情,從蓑衣水鄉得風土人情到國際慢城里得閑庭信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得樂章中,高青演奏起“后安瀾時代”得華麗樂章。
責編:武瑋佳
審核:馮世娟
來自互聯網【海報新聞】,僅代表觀點。華夏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