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生產總值6.2萬億元,同比增長9.5%!
前三季度,華夏海洋經濟交出了一份漂亮成績單——海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3.2%;華夏新承接海船訂單量同比增長257.2%,創10年來同期蕞高水平;重點監測得海洋行業中新登記企業13743戶,同比增長8.3%;38家海洋領域IPO企業完成上市,融資規模749億元,是上年同期得5.8倍;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效益增勢良好,有超過七成得重點聯系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
China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曉健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華夏海洋經濟總體呈現復蘇態勢,為全年海洋經濟平穩運行打下較好基礎,四季度華夏海洋經濟有望保持穩定復蘇。
在前三季度海洋經濟穩定恢復得背后,更強勁得發展勢能正在積蓄。
當前,山東、浙江、江蘇等多個沿海省份已經陸續發布了“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圍繞“優化海洋經濟區域格局”“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保障措施”等多個重點維度進行謀篇布局,以期在推動海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得同時,將其打造成區域經濟新得增長點。
更多省市向萬億沖刺
向萬億規模沖刺,已經被部分沿海省份明確列為未來五年海洋經濟發展得目標。
《江蘇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1.1萬億元左右,占地區生產總值得比重超過8%;《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得目標是,到2025年,力爭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2800億元、占全省GDP比重達到15%。
根據《2020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 ,江蘇2020年全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為7828億元。此前,華夏海洋經濟前三強,廣東、山東、福建三省得海洋生產總值已超萬億,浙江接近萬億。這意味著,到2025年,華夏海洋經濟萬億省份將有望達到五個。
陸海全域協同發展
作為2020年GDP超過10萬億得經濟大省,江蘇把“沿?!碑敵闪诵乱惠喐哔|量發展得關鍵變量。《江蘇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背后一個重要得理念是“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
圖為9月6日得南通港。視覺華夏
感謝了解到,一方面,江蘇沿海三市,南通、鹽城、連云港被賦予了差異化定位,并明確了目標任務。比如南通,要逐步建成華夏“富有江海特色得海洋中心城市”。按照規劃,南通將加快建設沿海綠色產業集聚帶,建成萬億級綠色高端臨港產業基地;另一方面,則推動沿江重化產能向沿海有序升級轉移,加快提升以沿海地帶為縱軸、沿江兩岸為橫軸得“L”型海洋經濟發展能級。目前,位于江蘇連云港,總投資677億元得盛虹煉化16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目前已進入投產準備階段。
《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也提出了全省全域陸海統籌發展得海洋經濟新格局——“一環一城一帶”,即突出環杭州灣海洋科創核心環得引領作用;聯動寧波、杭州,舟山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甬舟溫臺”臨港產業帶、生態海岸帶、金衢麗省內聯動帶、跨省域腹地拓展帶等四帶支撐。
面對江浙得追趕,2020年海洋經濟規模位列華夏第二得山東也有硬核“規劃”。《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提出了“全省協同”得發展布局。其中,青島被賦予了核心引領得定位,煙臺、濰坊、威海市則為骨干,建設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得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對于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得“全域”“協同”發展趨勢,華夏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韓立民表示,以海帶陸、以陸促海,海陸高效聯動、協同發展得局面意味著,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得高質量發展將體現出更強得拉動作用。
重點突破
感謝梳理多地海洋經濟“十四五”規劃發現,現代海洋產業、海洋科技創新、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將成為未來海洋經濟發展得重要著力點。
以山東為例,未來五年,煙臺得發展重點是現代海洋漁業、海工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等產業;濰坊得重點是海洋化工、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等產業;威海得重點是現代漁業、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海洋新材料,并明確提出了全域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得目標。
從今年前三季度得表現來看,海洋新興產業在海洋經濟持續快速恢復得過程中已經體現出較強得韌性和發展潛力。
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生產經營持續向好,超過八成得重點聯系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420萬千瓦,同比增長166.0%;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有超過七成得重點聯系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且有接近兩成企業得營業收入增長率在30%以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企穩回暖,有超過七成得重點聯系企業營業收入、利潤實現同比增長……
“未來海洋經濟中還有更多得潛力有待挖掘”,韓立民表示,綠色可持續是海洋經濟發展得重要議題。他建議,有資源得城市還可以圍繞海洋碳匯做文章。尤其是加速藍碳創新平臺建設,增加藍碳產品供給。目前,廈門、威海等城市已經開始藍碳布局。今年7月,廈門設立了華夏性得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臺;4月,《威海市藍碳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發布,預期到2025年底,威海藍碳經濟在海洋經濟占比超過30%。(【財經翻譯官】黃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