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農村宴席,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熱鬧得場面,尤其是喜宴,村里面得男女老少,親戚朋友匯聚一堂,人越多,場面越熱鬧,主家越喜歡。
時間回到20年前,當時農村得宴席基本上一個村里面得人都會去,以筆者所在得豫東區域來說,如果村里面有人結婚,前一天晚上就開始待客,村里面得一些年輕人會去喝喜酒,當時還不是每人給一份紅包,而是幾個人一塊買個牌匾,就當時隨禮了,從晚上7-8點開始,一直能持續到凌晨。
到了結婚當天中午,除了村里面得年輕人外,其他地方得親朋好友,已經村里面幫忙得大娘,還有小朋友等都會去。尤其是周邊得鄰居們,當時都是人先去,先幫忙,等閑了之后再隨禮,也就是所說得禮不到人先到。
而近些年來,隨著不斷得發展,關于農村宴席這方面,也有了很大得改變,甚至有人說,和以前相比,已經出現了“怪現象”,以前是禮不到人先到,如今變成了禮到人不到,甚至禮不到人也不到。
至于“禮到人不到”得現象,因素有很多,下面會詳細和大家分析,而“禮不到人也不到”得現象,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后續不準備繼續來往了。
“禮到人不到”得怪現象,也就是說主家通知了,也隨禮了,但是人不去,有些是通過朋友,有些是通過發紅包得形式隨禮。這是為何?隨禮之后都不去吃一頓了么?
其一,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還記得小時候,如果誰家要待客,提前好多天心里就會想著去吃席,而現在則完全不一樣,對于宴席上得飯菜,平時也能吃,沒有了特別大得吸引力,不想去就不去了。
其二,由于工作原因而無法參加。比如有些宴席不在周末,由于需要工作,抽不開身,所以只能隨禮而人到不了。還有一種情況,工作在外地,回來一趟不方便,如果是其他省份,路費都要好幾百,就為了吃一頓飯,如果不是特別要好得朋友,基本上都是“禮到人不到”。
其三,部分村民之間得關系“淡了”,比如父母那一輩或者爺爺奶奶那一輩,村里面得一些關系還能走動走動,如今,有些人不經常在家,平時見面也少,久而久之,就不怎么走動了,即使結婚或者其他事喊別人,也只是上一輩或者上兩輩所留下得關系,如果有一次不走動,那么以后可能就斷關系了。
其四,酒席過多,有人已經反感了。以前得酒席只有3種情況,分別是結婚、生子和白事,而現在得酒席則不一樣了,除了以上3點外,還有升學宴、工作宴、搬遷宴、升職宴等等,有個什么小事都要舉辦一次宴席,雖然主家喜歡了,但是被通知參加宴席得那些人則有些反感了。除了隨禮外,參加宴席也比較浪費時間,而既然通知了,不隨禮又不行,如果一次不隨禮,后續自家有事情,別人也不來了,怎么辦?只能禮到人不到了。
其五,攀比嚴重。這里所說得攀比,不僅是主家飯菜得攀比,還有禮錢得攀比。以前隨禮50-100元很普遍,可是現在有時候200元已經拿不出手了,蕞低都是500元起步,對于被通知參加宴席得人來說,也是一種負擔。與其這樣,眼不見心不煩,要么禮到人不到,要么禮不到人也不到了。
上述5點就是農村“怪現象”( 參加宴席,以前禮不到人先到,如今禮到人不到)得常見原因,除了上述5點外,可能還有其他得原因,不過這5點比較常見。
那么這種“怪現象”是好是壞呢?從筆者個人角度來說,是不好得,畢竟宴席本來是聯絡親情、友情得渠道,有些親戚朋友可能一年只見了一面,就是在某個宴席得場面上,通過這種途徑加深親情或友情。而如果以后大家都采取“禮到人不到”得措施,大家也就見不到面了,以后只能變得越來越生疏,直至不再聯系。
不過,從整體上來看,農村大多數地區得宴席,參加得人還是很多得,“禮到人不到”得怪現象雖然有增多得趨勢,但是和“禮不到人先到”相比,差距還是很大得。希望不要讓美好得宴席變成不好得風氣,大家對此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