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兩條消息都跟互聯網平臺的金融布局有關,其中一條還讓市場一度浮想聯翩。
一條消息是字節跳動擬出售旗下證券業務,整體估值約5至10億元。字節跳動也公開回復媒體,稱公司收縮金融相關業務,確實有出售證券板塊的計劃。
媒體的報道顯示,字節跳動擬出售的證券業務主要包含平臺產品、港股美股業務兩部分。其中平臺產品主要是海豚股票這款行情軟件,提供付費課程、股票資訊等增值業務。港美股業務由2019年在香港注冊成立的松鼠證券,以及在2021年初籌備成立的恒星證券承擔。2020年8月,松鼠證券已獲得香港證監會的第1、4、5、6及9類牌照。
另一條消息,是唯品會旗下的消費金融公司正式拿到了開業批復。根據批復,唯品富邦消金的注冊資本為5億元。其中,唯品會(中國)有限公司出資2.495億元,占公司注冊資本的49.9%;特步(中國)有限公司出資1.255億元,占公司注冊資本的25.1%;富邦華一銀行有限公司出資1.25億元,占公司注冊資本的25%。
讓市場產生聯想的事自然是字節跳動出售證券業務,因為字節跳動是頭部平臺,證券是牌照業務,市場會聯想這是不是平臺金融業務嚴監管的影響。但事實上,如果我們熟悉國內互聯網平臺金融業務上的布局邏輯,就不難發現字節跳動此舉雖是收縮,但更重要的還是優化。
除了本次計劃出售的證券板塊,字節跳動近年來布局的金融業務至少還包括第三方支付、保險經紀、證券投顧和互聯網小貸等。其中的第三方支付,是去年拿下的合眾易寶,這塊牌照支撐起了目前的抖音支付,服務于抖音的視頻電商。互聯網小貸則是位于深圳的中融小額貸款,拿下這塊牌照后,類似花唄的“Dou分期”今年開始在抖音上線。
以支付和消費信貸作為基礎,這樣布局的好處是什么?是順著需求來。支付作為最底層的工具和入口,可以支撐起電商背后的交易需求。這個循環一打通,再嵌入服務于買賣雙方的消費信貸,一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框架就已經初具雛形。平臺的流量、電商的活躍度、金融業務的深度,這三個支點可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證券業務則較為特殊,國內的互聯網平臺比較少有自己下場操刀的做法,絕大多數是通過入股的方式切入其中。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交易需求和借貸需求的不同特點所致。互聯網平臺聚集的客群,大多是傳統金融所謂“長尾客戶”。面對這個客群,借貸需求因為更加基礎,更容易與平臺流量進行對接,因而更容易形成產出。但交易需求不屬于基礎需求,需要更多的資源去滿足,也更難收費變現。這一點,我們從傳統的銀行牌照和券商牌照的經營上也能夠看出來——幾乎所有人都要用到銀行賬戶,大多數人會貸款,但有交易需求的人占比是最少的。
因此縱觀國內大的互聯網平臺,金融業務布局基本上都圍繞支付和消費信貸去展開,稍微復雜一些的還涉及保險經紀、保理等相關業務。甚至沒有自己的支付平臺也沒關系,唯品會就是通過取得消費金融牌照的方式進行布局。
講到底這也沒什么神秘,就是借貸這個古老的行業最容易做而已。